十六亩土地“破冰”之旅,惠民县法院三维调解法破解相邻关系纠纷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25年05月15日 | ||
在农村,土地不仅是农民的生存根基,更是邻里关系的纽带。然而,张某与邻村赵某等15户村民却因16亩土地的纠纷,陷入了长达数年的矛盾漩涡,多次争吵报警,让原本和睦的地邻关系变得剑拔弩张。
办案遇阻寻找解法 张某与邻村的赵某等15户人家为地邻关系。多年前,苗木市场行情上涨,赵某等15户人家纷纷开始种植树木。然而,随着树木的生长,它们对张某地里的农作物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多次沟通无果后,张某于2024年诉至惠民县法院,要求邻村的15户村民清除树木并赔偿相应损失7500元。 案件伊始,承办法官秘军辉便遭遇了重重困境。被告人数较多,且多位村民常年在外务工,文书送达成了第一道 “拦路虎”。为确保每一位被告都能收到法律文书,她不辞辛劳,联系被告亲属、村干部,通过电话、短信反复确认,让诉讼文书送到了每一位当事人手中。而开庭过程中,被告方意见不一,各执一词,甚至偏离案件核心,执着于“原告耕种时侵蚀被告方土地、面积需重新测量”等问题,导致庭审难以推进。 秘军辉意识到,简单地作出判决可能无法平息矛盾,且涉案的10余亩树木,无论是强制砍伐还是赔偿,后期执行都困难重重。为实现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秘军辉在全面评估了各种因素后,决定将调解作为处理此案的首选方法。 实地核查锚定焦点 为了找到破局之道,秘军辉多次前往现场,细致核查土地和树木的实际情况。针对被告提出的土地侵蚀问题,她组织双方依据确权证四至进行实地测量,邀请村干部见证,划定灰线标志,明确土地边界。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被告的疑虑,也让双方能安心耕种,更将案件焦点重新拉回到树木遮阴问题上。 随后,秘军辉多次采用“背对背”调解方式耐心与双方当事人沟通交流。原告张某因长期在外务工,将诉讼事宜全权委托给了其妻子王某。但王某一谈起此事便情绪激动,听不进对方意见,坚持要求清除树木并赔偿损失,不同意调解。而被告方这边,因涉及人数较多,也始终不能形成一致意见。 虽然调解受挫,但秘军辉在调解过程中察觉到大部分村民对清除树木没有太多抵抗情绪。在与被告方的村党支部书记赵某的沟通中也证实了这一点。据赵某所说,目前树木价值并不高,继续种植收益有限,部分村民其实早有砍伐的意愿。但是原告提出的赔偿方案,却让15户村民难以接受。 多维联动案结事了 正在调解陷入僵持之际,一名村民无意提及:“咱们两村原是一个大队分出来的!”这句话让秘军辉敏锐捕捉到突破口——两村历史同源,村民对彼此村干部更具信任感。她立即邀请原被告所在村的两位村党支部书记张某、赵某共同参与调解,利用乡土人情软化对立情绪。 三人经沟通后确定了“情感疏导-民意整合-法理阐释”的三维调解方式:张某通过拉家常方式平复原告家属情绪,引导其合理表达诉求;赵某组织15户村民召开院落会议,以“大家长”身份引导大家充分表达、凝聚共识;秘军辉同步开展“法律会诊”,结合相邻权纠纷典型案例,向双方耐心释法明理。在三人的联合调解下,原被告终于达成一致调解意见——若15户村民在一个月内清除树木,原告将放弃索偿并主动撤诉。 为确保履行,秘军辉联合两村书记建立“监督群”,每日跟进砍伐进度。最终,15户村民如期清除树木,原告张某主动撤诉,这起持续多年的纠纷圆满画上句号。 |
||
|
||
【关闭】 | ||
|
||